李白描写“甘肃”的诗只有一首,就是《关山月》。
诗中的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
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原文:关山月李白 唐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资料图)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题:
描写秋天天水一色、落日余晖,灿烂云霞的诗句
答: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思是: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
出自唐朝 王勃《滕王阁序》
……
披绣闼, 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 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迷津, 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
1.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唐朝 王勃《滕王阁序》
译文: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
2. 水天清、影湛波平。――宋代: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译文: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
3. 桃花弄水色,波荡摇春光。――唐代:李白《代别情人》
译文:桃花戏弄水色,水波荡漾起春光。
4.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唐代:李白《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译文:城边的湖水明亮如绿醅,让我想起在浙江镜湖的好时光。
5. 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唐代:李白《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
译文:丹阳湖水清秀荡漾,远胜过东海浩荡的感觉,水光山色与菰蒲草共显娇娆。
6.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宋代: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
译文:西湖风光好,你看那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坞,长满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红。宽广的湖面波平似镜,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
7.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宋代:苏轼《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译文: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
8. 碧幕霞绡一缕红。――宋代:陈亮《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
译文:碧蓝天上丝罗般的彩霞染成一抹艳红。
9.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宋代:夏竦《喜迁莺・霞散绮》
译文:晚霞渐渐消散,隐去了最后的绚烂;水中的新月,如沉钩弯弯。
10.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宋代:邓剡《唐多令・雨过水明霞》
译文:刚下过雨,晚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潮退后,沙滩上留下了淡淡沙痕。
11. 出处
1.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披绣闼, 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 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迷津, 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宋・黄庭坚《念奴娇》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宋・柳永《八声甘州》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宋・秦观《秋日》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元・白朴《天净沙・秋》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南唐・李�Z《浣溪沙》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宋・柳永《八声甘州》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唐・刘得仁《池上宿》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宋・秦观《虞美人》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宋・秦观《浣溪沙》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宋・秦观《木兰花》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宋・秦观《满庭芳》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宋・柳永《八声甘州》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唐・窦巩《秋夕》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唐・来鹄《偶题二首》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平乐》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作品鉴赏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1、《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代: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2、《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译文: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3、《月夜》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4、《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5、《秋词》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描写秋天水的句子1、我爱水,爱浩瀚的大海,爱奔腾不息的长江,爱汹涌澎湃的黄河,也爱美丽温柔的湖。
但我更爱秋天那活泼欢快的小河。2、秋天的小河,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卷。
河身长长的,弯弯曲曲的。从远处的青山翠谷中跑来,一路唱着欢乐的歌。
它时而百米冲刺。荡下30度斜坡的沙石河床;时而缓缓散步。
行进在平坦的河槽中。河两岸树木摇金亮红,田野里禾香莱绿。
小河像一条柔软的银带,飘呀飘……一阵风拂过,小河漾起波纹。像老奶奶眉头的皱纹,又似金线银丝穿梭,织成了一张抖动的奇妙的网。
风歇息了,小河宛如一面镜子,水中杨树、柳树的倒影奇巧迷人。树头是朝下撑的,树干是迎上长的,鹅鸭都“骑”在了朵朵云彩上面。
大自然巧夺天工的佳作,令人赞叹。3、秋天来临,天高了,气爽了。
那清澈透明的河水就象一面椭圆的镜子,清晰地照出我的身影。我可以看见河底青褐色的石头,看得见沉积在河底的沙粒和那已经发黑的树叶。
4、秋来到小河边,凉凉的小河水带头鱼儿的兴奋,旋转的波涛。一条条肥硕、活泼的鱼、嬉戏相乐,溅起一圈圈圆圆的联想;有时,一看见人影,就闪般地逃开了;有时,它们也想和人戏耍似的,来去倏忽。
秋,迎住了正要下水的鸭,替它拍下尾上晶莹的露珠。5、早晨,东方天际那血红的霞光还没有消逝,太阳公公就射出了耀眼的光芒。
挥动神笔将赤、橙、黄、绿、青、蓝、紫融为一体,把它染在了河水上,清清的河水立刻回映出朝霞般的色彩,借着凉风淙淙的流着,汇成一条绚丽的锦缎,那是在回馈太阳呢!6、秋天的小河是安静的,风平浪静的水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这时,一阵凉爽的风吹来,岸边的枫树叶子落了下来,仿佛像一只只红蝴蝶在翩翩起舞,不时落入水中,落在水中的时候,它们由蝴蝶变成了小船,在水面上轻轻漂荡。
忽然,有几只鸭子和鹅也来凑热闹了,只见它们“扑通,扑通”跳进水中,河里顿时热闹了起来。7、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河面上,好像一个游泳池,朵朵白云像是鱼儿的小床。
树上的树叶有的半青半红,有的黄叶落下来了,有的还完全是绿色的,有的红的像天上的火烧云,非常耀眼。河面上蒙着一层淡淡的雾,偶尔会有一些鸟儿从天空中划过,那些往高空飞的风筝,都想与鸟儿比翼齐飞,这秋天简直是多姿多彩!8、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一群小鱼顶着水游了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荡漾起了一道道波纹。站在小河边,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同学们在小河边感受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9、秋天,河边的树木都开始枯萎了,树上的叶儿由青转黄,飘飘悠悠地从树上飘落到河面上,连树上的野果子也不甘寂寞,也随着叶子一起落了下来,一起装扮着这诗情画意的小河。
我突然想起我姥姥做的果汁,这小河也如同我姥姥做的果汁,使人回味无穷!10、下午,夕阳哥哥又送给它一件橘黄色的衬衫遮挡风寒。你偶尔投一枚石子,激起一圈圈涟漪,受惊吓的鱼儿跳跃几下,那是在与你告别呢。
1,《好事近・摇首出红尘》宋代: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白话文释义:摇首出红尘,醒和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衣服青帽子,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的水天混合成了一种颜色,看孤鸿明灭。
2,《闻鹊喜・吴山观涛》宋代: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白话文释义: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像是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疾风掀起海水像竖起的墙壁。
远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雾气青翠欲滴。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3,《生查子・短焰剔残花》清代:纳兰性德
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
白话文释义:天的尽头,似乎天水相接,晨雾朦胧。西南天边的一角渐渐露出鱼肚白色。想要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中,再次泛舟在浣花溪上。然而乡梦幽远,只任东风吹去远。
4,《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话文释义: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5,《夜泊宁陵》宋代:韩驹
老树挟霜鸣�@�@,寒花垂露落���伞�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白话文释义:一棵老树满带着清霜,凉风吹来,�@�@作响;花儿上凝聚着寒露,慢慢滴落,连绵不断。我只觉得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身在何处,眼前的水色与天光都是蔚蓝。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