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正文

一块南宋孔子像,见证边地儒学文教事业的兴盛

2023-05-28 20:48:06   来源:广西卫视    

一块广西纪年最早的南宋孔子像,现身广西横州。它的出现与儒学在古横州的传播有何关系?它与北宋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又有何渊源?这些现存于广西而鲜有的孔像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文教故地不为人知的往事?

1987年,原广西横县人民武装部,在拆除横州学宫旧建筑时,意外在横州学宫后殿的一侧墙体上,发现一块镶嵌在墙体内的石碑。这块石碑长1.04米,宽0.8米,厚0.15米。石碑上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引起文物部门的注意。


(相关资料图)

画中心端坐于杏叶纹方坛上为一老者,头结莲花冠,身形魁伟,神态祥和;老者两侧及身后侍立十人,形态各异,皆作聆听状。画的左侧上为隶书题名《夫子杏坛图》。经过当时的横县文物管理所的鉴定,这是一块南宋时期珍贵的孔子画像。

广西横州市博物馆文物部主任 郑培分

据(横)州志记载还有碑文 他(作者)是临摹两块碑回来的 是镶嵌在崇圣祠左右壁  这块《夫子杏坛图》碑是孔子和最著名的十位弟子授学的(场景)  

另一块碑叫《夫子行教图》  那块碑是孔子和颜回两个人站像  那块碑现在很可能也还埋在那个武装部新办公楼下面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自汉代开始,孔子的形象被绘之于壁、刻之于石。汉代至唐代,孔子造像的形式主要是壁画、石刻画和塑像。2011年,江西南昌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件孔子屏风,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孔子画像。宋代以降,卷轴形式的孔子画像渐盛,以明清时最多。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手绘孔像,为南宋马思远的绢本《孔子像》。

现今流传的孔像多为石刻画,在山东、浙江、上海、陕西、广西、台湾等地均有遗存。以《孔子圣像》、《孔子行教图》、《孔子司寇像》、《孔子燕居图》、《孔子杏坛图》等图式流传至今。

广西师范大学桂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莫道才

这个(《夫子杏坛图》)图的话 还是比较少见的 目前来看的话 可能是在我们广西可以看到是保存的算最早的一个 那么这个体现了儒家文化在南方的传播痕迹。

《夫子杏坛图》碑,见证了宋代以来边地儒学文教事业的兴盛。那么,盛行于中原地区的儒学文化,是如何传播到远在岭南边地的古横州呢?

横州,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岭南设置九郡后,属郁林郡下辖的安广县,为古横州建制之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朝廷为推进当地教化,对横州儒学教育极为重视。中原的儒学文化自此在古横州生根发芽。此后历朝屡派名宦治横,教化必及士民,彰显古横州的教化之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北宋词人秦观。

广西师范大学桂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莫道才

唐代开始的话 来广西的大部分都是贬谪来的 他们来到这之后 客观上的话 他就把这种先进的一种文化给带过来了

宋绍圣四年(1097年),国史院编修秦观坐党籍、编管横州,寓居浮槎馆,在海棠桥附近设馆,施教敷文。三十年后,南宋绍兴年间连出五名进士,《夫子杏坛图》碑的摹画者甘彦,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横州历史上首位进士。

明正德年间,横州知州黄琮为纪念秦观,在海棠桥畔建淮海书院。明嘉靖年间,名宦吴时来谪戍横州,在乌石岭建悟斋书院,此后又建豫庵书院、秀林书院、鳌山书院等。

广西横州市博物馆文物部主任 郑培分

后来一直到清末的时候 礼乐教化在横州因为做得非常好 总共横州出了进士 总共有出了31个 还有举人348位 贡生530位

广西存世的孔子像石刻并不多,除了纪年明确、年代最早的横州《夫子杏坛图》碑,位于桂林独秀峰读书岩的石壁上,保存有广西唯一一块孔子摩崖画像——《孔子司寇像》,为大元至正五年(1345年),元朝军官塔海帖木儿募工镌刻。

广西师范大学桂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莫道才

这块石刻的话 跟其他不一样 他是有一个官帽的 孔子是做过一个司寇(官职) 司寇在当时的话 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管那个律法的这么个部门

那么,为什么塔海帖木儿选择在独秀峰读书岩上刊刻这幅《孔子司寇像》呢?

“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从著名南朝诗人颜延之,留下最早咏颂桂林山水的诗句,独秀峰逐渐成为文人墨客聚集交流的圣地。独秀峰石壁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共计108件,其中,刻于唐建中元年(780年)的《独秀山新开石室记》,为此山最古老的石刻,记录下一件重要史实,桂林教育事业的兴起。

广西师范大学桂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莫道才

唐代的时候 他(李昌巙)当时来这里的话 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平息地方的一些动乱 他们也意识到就是 人为动乱的话 可能还有很多思想观念方面 就是对国家的认同还是不够 那通过一种办学的话 来提高这么一种认识 就是老百姓的话 慢慢有了文化认同有了国家认同了。

根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庙学合一,是唐代以来办学约定俗成的体制。“庙以崇先圣,学以明人伦”,明礼义、知廉耻,才能淳化民风,境内安宁。于是李昌巙厉行教化,在桂林首倡文化教育之风,在独秀峰下建孔庙、办学校,创办了桂林的第一所府学。此后,在唐代科举考试中,桂林诞生了广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赵观文。自此,独秀峰名声大振。

根据《孔子司寇像》碑文内容“朝夕瞻敬,永保无荒”可推测,元代时,任职桂林宪司的军官塔海帖木儿选择把孔像刻在独秀峰读书岩上,除了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崇拜外,也是借官吏式的《孔子司寇像》保佑府学中的学子能在考试中独占鳌头。这无疑加重了独秀峰读书岩的文教氛围。

到清代,朝廷在此修建了广西历史上最大的贡院,作为学子的乡试场所。根据《广西通志·教育志》统计,在实行科举制度的1300多年间,广西进士人数共计1125名,其中状元10名,榜眼3名,探花3名。

现在,独秀峰下是著名的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址。一批批大学生承载着这里的“文教遗风”,怀揣着梦想奔向全国各地,展示着广西文脉带来的生生不息和强大动力。

无论是桂林的独秀峰读书岩,还是横州海棠桥、淮海书院,都是广西文教事业的重要文化奠基。由中原至岭南的文教,从此一脉相承,影响深远。横州《夫子杏坛图》、桂林《孔子司寇像》,正是儒学泽被边地的印证,这也正是中华文明一脉传承、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

为你推荐